间变性甲状腺癌(ATC)预后很差。ATC在大多数患者中表现为颈淋巴结转移,超过40%的患者在诊断时存在远处转移。乐伐替尼是一种多靶向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放射性碘难治性乳头状癌和间变性癌具有抗肿瘤作用。摘要甲状腺癌患者在靶向治疗过程中出现双侧气胸是非常罕见的。我们最近在乐伐替尼治疗过程中遇到了一例ATC伴肺转移的双侧气胸。由于在插入胸管后气胸继续恶化,病人接受了双肺胸腔镜手术。临床医生需要意识到,乐伐替尼治疗ATC和肺转移时气胸的发展是有可能的。
间变性甲状腺癌(ATC)占所有甲状腺癌的1.3%到9.8%。ATC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ATC患者可能有甲状腺肿史或同时存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或在诊断前可能没有已知的甲状腺疾病史。ATC患者表现为快速增长的甲状腺或颈部肿块,通常侵犯周围结构并引起压缩症状。此外,超过40%的ATC患者出现远处转移。ATC的预后非常差,在过去的50年里,尽管进行了积极的放疗和化疗,但ATC患者的总生存率并没有改善。ATC的治疗策略是多模式的,包括手术和以治疗为目的的化疗外束放射治疗。然而,目前的ATC治疗策略的疗效非常有限。最近,一小部分生物标记物匹配的靶向治疗显示了治疗ATC的希望,提示检查点抑制剂的潜在作用。
乐伐替尼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一种新型药物,对放射性碘难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它似乎也对ATC的治疗有效;然而,该药物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价。
在乐伐替尼治疗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个伴ATC和肺转移的患者自发性双侧气胸。在化疗或靶向治疗期间发生气胸通常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并发症,尤其是在甲状腺癌患者中。到目前为止,关于乐伐替尼治疗期间气胸发生率的报道很少。在这个病例报告中,我们描述了一个ATC伴肺转移的病人双侧气胸的发生率,并回顾了相关的文献。
乐伐替尼是一种活性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1-3、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4、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RET原癌基因和KIT原癌基因受体酪氨酸。乐伐替尼由于其抗血管生成活性,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影响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Tahara和同事报告乐伐替尼对ATC患者的剂量调整和临床活动具有可控的毒性,在他们的研究中报告的客观缓解率为24%。乐伐替尼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高血压、腹泻、疲劳、食欲抑制、体重减轻和恶心。
目前的病例涉及自发性双侧气胸,这是乐伐替尼治疗ATC和肺转移患者的副作用。在无医源性原因的情况下,肺癌患者在化疗期间发生自发性气胸是最常见的报道。甲状腺癌及肺转移患者发生自发性气胸是乐伐替尼治疗甲状腺癌后非常罕见的后遗症。到目前为止,只有两篇关于乐伐替尼治疗ATC和肺转移患者时发生自发性气胸的报道。
肺转移的靶向治疗或化疗过程中发生自发性气胸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肺转移引起自发性气胸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坏死的肿瘤结节破裂,胸膜下转移灶坏死,肿瘤直接侵犯胸膜,以及肺周围肿瘤结节的止回阀机制的参与。
在这个病例中,乐伐替尼治疗前的最初胸部CT并没有显示任何胸膜下大泡、胸膜侵犯或气胸。然而,乐伐替尼治疗期间的连续CT随访显示肺转移灶周围存在多个薄壁空泡。我们认为转移灶及空化与乐伐替尼治疗后肿瘤坏死有关,导致漏气及双侧气胸的发生。
由于在插入胸管后气胸继续恶化,病人接受了双肺胸腔镜手术。双侧肺切除术后气胸稳定,肿瘤的生长也在乐伐替尼重新启动后趋于稳定。因此,如果插入胸管后气胸仍持续,就应考虑手术治疗。成功且耐受性良好的胸腔镜有几个优点,即相比开胸和手术或化学胸膜融合术,它的痛苦更少,术后肺部气体交换更好。
这项研究有一些局限性。这是一个病例报告。因此,很难评价乐伐替尼治疗甲状腺癌气胸的整体特点。而且,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失去了病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提示了乐伐替尼治疗中发生自发性气胸的可能性和机制。
总之,临床医生需要意识到乐伐替尼(仑伐替尼)治疗ATC和肺转移患者时气胸的发展是有可能的。因此,有必要密切监测患者,以便及早发现气胸。详情请扫码咨询:
2020-12-31
2020-12-31
2020-12-31
2020-12-31
2020-12-31
2020-12-31
2018-11-15
2017-10-26
2018-11-14
2018-11-16
2018-11-14
2018-11-15